政府給予企業的補貼政策
【法律分析】
政府通過很多的補貼方式幫助企業發展,從而實現國家的戰略需要。具體政策如財政撥款,這是政府爲了支持企業而無償撥付的款項。財政貼息是指政府爲支持特定領域或區域發展,根據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目標,對承貸企業的銀行貸款利息給予的補貼。財政貼息主要有兩種方式:1、財政將貼息資金直接支付給受益企業;2、財政將貼息資金直接撥付貸款銀行,由貸款銀行以低於市場利率的政策性優惠利率向企業提供貸款。稅收返是政府向企業返還的稅款,屬於以稅收優惠形式給予的一種政府補助。稅收返還主要包括先徵後返的所得稅和先徵後退、即徵即退的流轉稅,其中,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第十一條國家實行有利於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型企業按照規定實行緩徵、減徵、免徵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措施,簡化稅收徵管程序,減輕小型微型企業稅收負擔。
補貼政策屬於貨幣政策嗎
不是,這個屬於定向行業補貼,屬於財政補助政策。貨幣政策是指匯率調控,利率調控,準備金率調整之類。
補貼制度屬於宏觀調控經濟中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政府依據客觀經濟規律制定的指導財政工作和處理財政分配關係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準則。財政政策常用手段有:(1)預算——是國家財政政策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國家財政收支規模和平衡狀況,綜合反映各種財政手段的運用結果,制約着其它資金的活動。(2)稅收——是主要的財政政策手段,它是通過水平總量和水平結構的變動實現其調控作用的。(3)公債——是財政政策手段中具有有償特徵的一種特殊調控手段。國家通過對公債發行數量、發行期限、公債利率進行調整來發揮公債的調控作用。(4)投資——財政投資主要用於新興工業部門、基礎工業部門和大型基礎設施,它是形成國有資產的主要物質基礎。財政投資的規模和投向對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產生巨大影響。(5)補貼——財政補貼往往和價格政策、投資政策、利息政策和工資政策相配合發揮調節作用。財政補貼包括價格補貼、投資補貼、利息補貼、生活補貼和虧損企業補貼等。財政補貼主要是通過補與不補、補的多與少、補貼的時間長短來發揮作用。貨幣政策也叫金融政策,是政府制定的關於貨幣供應和貨幣流通組織管理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準則
財政補貼的含義和特徵
財政補貼,是指國家爲了某種特定需要,通過財政分配,向企業或居民提供的無償性補助支出。財政補貼具有以下特徵:(1)政策性,財政補貼的對象、補貼的數額、補貼的期限等都必須按照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來制定。(2)靈活性,財政補貼不是一經確定就長期保持不變的,國家要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和政策需要及時修正和調整財政補貼。(3)時效性。財政補貼作爲一種政策手段,是爲國家政策目標服務的,必須依據一定時期國家的政策需要來制定。當國家的某些政策發生變化時,財政補貼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2024年企業補貼政策
一、正面回答
2024年國家對企業的補貼政策:
1、對承租國有房屋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今年被列爲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減免6個月租金,其他地區減免3個月;
2、對減免租金的房屋業主按規定減免今年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3、對本年度不裁員、不減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按上一年度實際繳納的失業保險費的50%返還。
二、分析詳情
企業補貼政策方麪包括財政支持、社保補貼、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措施。財政支持方面,主要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小微企業扶持基金、實施以獎補方式支持政銀企合作等措施。社保補貼方面,是落實國家和省已制定的政策,所需資金由保險基金和專項資金支出,不需要報國家或省政府批准。
三、企業補貼的作用
企業補貼的作用是通過分配的干預來調節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目的是支持生產發展,調節供求關係,穩定市場價格,維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在一定時期內適當使用財政補貼有利於協調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利益衝突,對穩定價格、保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政府補貼政策有哪些
政府補助表現爲政府仔頌向企業轉移資產,通常爲貨幣性資產,也可能爲非貨幣性資產。政府補助主要有以下形式:(1)財政撥款。財政撥款是政府無償撥付給企業的資金,通常在撥款時明確規定了資金用途。比如,財政部門撥付給企業用於叢宏購建固定資產或進行技術改造的專項資金,鼓勵企業安置職工就業而給予的獎勵款項,撥付企業的糧食定額補貼,撥付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研發經費等,均屬於財政撥款。(2)財政貼息。財政貼息是政府爲支持特定領域或區域發展,根據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目標,對承貸企業的銀行貸款利息給予的補貼。財政貼息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財政將貼息資金直接撥付給受益企業;第二,財政將貼息資金撥付給貸款銀行,由貸款銀豎慎行以政策性優惠利率向企業提供貸款,受益企業按照實際發生的利率計算和確認利息費用。(3)稅收餘戚敬返還。稅收返還是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採取先乎握徵後返(退)、即徵即退等辦法向企業返還的稅款,屬於以稅收優惠形式給予的一種政府補助。增值稅出口退稅不屬於政府補助。除稅收返還外,稅收優惠還包括直接減徵、免徵、增加計稅抵扣額、抵免部分稅額等形式。這類稅收優惠並未直接向企業無償提供資產,不作爲本準則規範的政府補助。(4)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資產。比如,行政劃撥土地滲頃冊使用權、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法律依據:《個人貸款暫行辦法》
第十一條
個人貸款申請應具備以下條件:(一)借款人爲具有完全民事行爲能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或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境外自然人;(二)貸款用途明確合法;(三)貸款申請數額、期限和幣種合理;(四)借款人具備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五)借款人信用狀況良好,無重大不良信用記錄;(六)貸款人要求的其他條件。
什麼是財政補貼?
問題1:什麼是財政補貼?
問題2:財政補貼是什麼意思?
財政補貼(fiscalsubsidies/financialsubsidy/financialsubsidies):財政補貼是指國家財政爲了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向企業或個人提供的一種補償。主要是在一定時期內對生產或經營某些銷售價格低於成本的企業或因提高商品銷售價格而給予企業和消費者的經濟補償。它是國家財政通過對分配的干預,調節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爲了支持生產發展,調節供求關係,穩定市場物價,維護生產經營者或消費者的利益。
財政補貼在一定時期內適當運用有益於協調政治、經濟和社會中出現的利益矛盾,起到穩定物價、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維護社會安定,促進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但是,價格補貼範圍過廣,項目過多,也會帶來弊端。它使價格關係扭曲,掩蓋各類商品之間的真實比價關係;加劇財政困難,削弱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給以按勞分配爲原則的工資制度改革帶來不利影響;不利於控制消費,減少浪費,提高經濟效益。
財政補貼的產生與發展
財政補貼作爲政府向企業和個人無償轉移收入的經濟範疇是自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後出現的。但是,由於早期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不去主動影響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以及市場機制的運行,財政補貼手段只被偶然且小規模地使用。20世紀以來,隨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逐漸參與並加強對宏觀經濟的調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包括財政補貼在內的各種宏觀調控手段始被自覺地經常使用。隨着政府幹預經濟運行的程度加深,財政補貼的規模逐漸增大,涉及的領域也逐漸擴展。
社會主義國家爲了加速工業化,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大都確立了一套以壓低農業和基礎產業產品價格爲特徵的相對價格結構體系,在這種體系中,潛伏着大量的補貼因素。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實行比較單一的國有制經濟形式,且在國有經濟內部實行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潛在的補貼因素並未表現爲公開的財政補貼。只有當企業逐漸擺脫對政府的依附關係,成長爲相對的商品生產者之後,潛在的補貼因素才逐漸顯露出來。加之在經濟改革特別是價格改革過程中,國家爲了緩解因社會分配關係劇烈變化引發的矛盾而不得不提供大量的財政補貼。
中國的財政補貼
預算中的安排
中國國家預算中對財政補貼在預算收支兩方面均列有類級科目。收入中列有“國營企業計劃虧損補貼”,即通過收入退庫形式撥補由於價格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企業虧損。其中主要有工業、商業、糧食、郵電、農牧等各類企業的計劃虧損。在支出中列有“價格補貼支出”,包括糧油加價款、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市鎮居民的肉食價格補貼等20多箇款項。在各類事業行政經費支出科目中,還列有給職工的主要副食品價格補貼等項支出。此外,在其他支出類中還列有財政貼息支出。
中國財政補貼的種類
中國財政補貼的種類和環節較多,按補貼的形式可分爲:
①價格補貼;
②虧損補貼;
③職工和居民生活補貼;
④利息補貼;
⑤不通過國家預算的其他補貼。
按補貼的作用可分爲:
①穩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農副產品和日用工業品補貼;
②支援農業生產的農用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和由於價格不合理而形成的工業企業生產虧損補貼;
③收費標準偏低的城市公用企業的虧損補貼。
按補貼的主體可分爲:
①中央財政支付的價格補貼;
②地方財政負擔的價格補貼。
按補貼的對象可分爲:
①工業、農業、城市公用企業等生產環節的補貼;
②商業、糧食等流通環節的補貼;
③職工或居民消費環節的補貼。
由於對生產、流通環節的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關係,消費者往往看不見、摸不着,故稱之爲“暗補”,而對於消費環節的補貼,羣衆看得見,摸得着,故稱之爲“明補”。
中國財政補貼的改革與現狀
中國從1953年起實行財政補貼政策。50~60年代,財政補貼的範圍小、數量少,國家財政能夠及時調整補貼政策,使補貼與當時的財政承受能力基本相適應。從1979年起,爲了改革不合理的價格和支持農業生產發展,國家多次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農產品收購價格,但考慮到穩定人民羣衆生活,對主要農產品的銷售實行了“價格基本穩定,購銷價差由財政補貼”的政策,同時,對一些與人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工業消費品以及煤炭石油等基礎工業產品也實行了虧損補貼政策,致使財政補貼總額猛增。1978~1989年,國家財政負擔的價格補貼和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由135.99億元增加到972.43億元,增長了6.2倍,平均每年遞增19.6%,明顯快於同期財政收入只增長1.5倍、年平均增長8.6%的速度。其中,價格補貼支出平均每年遞增37.6%,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1989年的12.9%,升高了11.9個百分點。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平均每年遞增15.3%,佔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1%,上升到1989年的21.4%,升高了10.4個百分點。另外,實行低房租政策,國家每年對房租的補貼也在百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