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股吧 正文

「乐视网股东大会」股票为什么会有涨跌?

2024-09-07 09:09:23 54
admin

第二章 影響股市及股價的基本因素 第一節 經濟週期對股市的影響 股市是反映國民經濟狀況的一箇窗口,股市的興衰反過來也影響着國民經濟發展的好壞與快慢。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國民經濟的發展決定着股市的發展,而不是相反。因此,國民經濟發展的狀況、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一些因素都將對股市及股市中存在着的各種股票發生顯著作用。對這些作用,股票投資者和分析者必須做到瞭然於胸,不然,他們就沒法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因此,分析宏觀經濟面對股市的影響,其意義十分重大。 在影響股價變動的市場因素中,宏觀經濟週期的變動,或稱景氣的變動,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對企業營運及股價的影響極大,是股市的大行情。因此經濟週期與股價的關聯性是投資者不能忽視的。 經濟週期包括衰退、危機、復甦和繁榮四個階段,一般說來,在經濟衰退時期,股票價格會逐漸下跌;到危機時期,股價跌至最低點;而經濟復甦開始時,股價又會逐步上升;到繁榮時,股價則上漲至最高點。這種變動的具體原因是,當經濟開始衰退之後,企業的產品滯銷,利潤相應減少,促使企業減少產量,從而導致股息、紅利也隨之不斷減少,持股的股東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紛紛拋售,使股票價格下跌。當經濟衰退已經達到經濟危機時,整個經濟生活處於癱瘓狀況,大量的企業倒閉,股票持有者由於對形勢持悲觀態度而紛紛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使整個股市價格大跌,市場處於蕭條和混亂之中。經濟週期經過最低谷之後又出現緩慢復甦的勢頭,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商品開始有一定的銷售量,企業又能開始給股東分發一些股息紅利,股東慢慢覺得持股有利可圖,於是紛紛購買,使股價緩緩回升;當經濟由復甦達到繁榮階段時,企業的商品生產能力與產量大增,商品銷售狀況良好,企業開始大量盈利,股息、紅利相應增多,股票價格上漲至最高點。 應當看到,經濟週期影響股價變動,但兩者的變動週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的情況是,不管在經濟週期的哪一階段,股價變動總是比實際的經濟週期變動要領先一步。即在衰退以前,股價已開始下跌,而在復甦之前,股價已經回升;經濟週期未步入高峯階段時,股價已經見頂;經濟仍處於衰退期間,股市已開始從谷底回升。這是因爲股市股價的漲落包含着投資者對經濟走勢變動的預期和投資者的心理反應等因素。 下面是美國戰後幾個經濟高峯(低潮)與股價高峯(低潮)的時差表,此表可以進一步證明兩者是不完全同步的。 戰後美國股市循環與經濟循環的時差 股市高峯與經濟高峯的時差 股市低谷與經濟低谷的時差 1948.06 1948.07 1 1949.06 1949.10 4 1953.01 1953.02 2 1953.09 1954.08 11 1956.07 1957.02 6 1957.12 1958.05 5 1959.07 1968.02 6 1960.10 1961.02 4 1968.10 1969.03 3 1970.06 1970.11 5 1973.01 1973.03 2 1974.10 1975.03 6 1979.10 1980.01 3 1980.03 1980.07 4 1981.02 1981.07 5 1982.08 1982.11 3 平均時差爲3.5個月 平均時差爲5.25個月 根據經濟循環週期來進行股票投資的策略選擇是:衰退期的投資策略以保本爲主,投資者在此階段多采取持有現金(儲蓄存款)和短期存款證券等形式,避免衰退期的投資損失,以待經濟復甦時再適時進入股市;而在經濟繁榮期,大部分產業及公司經營狀況改善和盈利增加時,即使是不懂股市分析而盲目跟進的散戶,往往也能從股票投資中賺錢。 當然還在有例外現象不時發生,例如,一般情況是企業收益有希望增加或由於企業擴大規模而希望增資的景氣的時期,資金會大量流入股市。但卻出現有蕭條時期資金不是從股市流走,而是流進股市,尤其在此期間,政府爲了促進景氣而擴大財政支付,公司則因爲設備過剩,不會進行新的投資,因而擁有大量的閒置貨幣資本,一旦這些資本流入股市,則股市的買賣和價格上升就與企業收益無關,而是帶有一定的投機性。此外,投資股票除了要洞悉整個大市場趨勢外,還要瞭解不同種類的股票在不同市況中的表現,有的股票在上漲趨勢初期有優異的表現,如能源、(機械、電子)設備等類的股票;有的卻能在下跌趨勢的末期發揮較強的抗跌能力,如公用事業股、消費彈性較小的日用消費品部門的股票。總之,投資者還應該考慮各類股票本身的特性,以便在不同的市況下作出具體選擇。 第二節 通貨膨脹對股市的雙重作用 通貨膨脹是影響股票市場以及股票價格的一箇重要宏觀經濟因素。這一因素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比較複雜。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場的作用,又有壓抑股票市場的作用。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過多地增加貨幣供應量造成的。貨幣供應量與股票價格一般是呈正比關係,即貨幣供應量增大使股票價格上升,反之,貨幣供應量縮小則使股票價格下降,但在特殊情況又有相反的作用。 貨幣供給量對股票價格的正比關係,有三種表現: 1.貨幣供給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促進生產,扶持物價水平,阻止商品利潤的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促進股票市場的繁榮。 2.貨幣供給量增加引起社會商品的價格上漲,股份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利潤相應增加,從而使得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股利(即股票的名義收益)會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從而股票價格也相應上漲。 3.貨幣供給量的持續增加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帶來的往往是虛假的市場繁榮,造成一種企業利潤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識使人們傾向於將貨幣投向貴重金屬、不動產和短期債券上,股票需求量也會增加,從而使股票價格也相應增加。 由此可見,貨幣供應量的增減是影響股價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時,多餘部分的社會購買力就會投入到股市,從而把股價抬高;反之,如果貨幣供應量少,社會購買力降低,投資就會減少,股市陷入低迷狀態,因而股價也必定會受到影響。而另一方面,當通貨膨脹到一定程度,通貨膨脹率甚至超過了兩位數時,將會推動利率上升,資金從股市中外流,從而使股價下跌。 總之,當通貨膨脹對股票市場的刺激作用大時,股票市場的趨勢與通貨膨脹的趨勢一致;而其壓抑作用大時,股票市場的趨勢與通貨膨脹的趨勢相反。

收藏
分享
海报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