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股吧 正文

「集资合作建房」港股清明节休市安排2021(清明节港股休市安排2022)

2024-09-11 04:09:47 57
亿轩观市

港股清明節休市安排2021(清明節港股休市安排2022)

港股市場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交易市場之一,而清明節作爲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也對港股市場的交易時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將圍繞2021年和2022年的清明節期間,探討港股市場的休市安排,並對其背後的原因進行分析。

2021年清明節港股休市安排2021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4日,星期日。根據港交所的規定,當清明節遇上星期六時,港股市場會休市一天,即星期五休市;當清明節遇上星期日時,港股市場則不會特別休市,按照正常的交易時間進行交易。在2021年的清明節期間,港股市場將在4月2日(星期五)休市。

2022年清明節港股休市安排2022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5日,星期二。根據規定,當清明節遇上星期六時,港股市場會休市一天,即星期五休市;當清明節遇上星期日時,港股市場則不會特別休市,按照正常的交易時間進行交易。在2022年的清明節期間,港股市場將在4月4日(星期一)休市。

清明節休市背後的原因爲什麼港股市場會在清明節期間休市呢?這背後主要有兩個原因。

清明節作爲中國傳統的節日,是祭祀祖先和掃墓的日子。爲了尊重和維護傳統文化,港股市場也會相應調整交易時間,讓投資者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掃墓和祭拜祖先。

清明節也是一箇家庭團聚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很多人會選擇回家與家人共度時光,加強親情交流。爲了給投資者和從業人員提供休息和相聚的機會,港股市場選擇在清明節期間適當休市。

影響與建議清明節的休市安排對港股市場的交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投資者需要提前做好交易計劃,避免因休市而導致的交易中斷和資金佔用問題。從業人員也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確保在休市期間能夠充分休息和調整狀態,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對於投資者來說,清明節期間也是一箇重要的投資時機。可以通過研究和分析市場走勢,提前規劃好清明節後的投資策略,以把握市場機會。

清明節作爲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在港股市場也有相應的休市安排。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爲投資者和從業人員提供了休息和調整的機會。在休市期間,投資者和從業人員需要合理安排時間,同時也可以通過研究市場走勢,提前規劃好投資策略。

真的“大水漫灌”了嗎?當前已是債市賣點

本文作者:陳曦,開源證券固收首席

2022年1月18日,央行新聞發佈會之後,市場對寬貨幣產生了新的期待,債市收益率大幅下行。

我們認爲, 央行“大水漫灌”的可能性並不大, 隔夜利率、7天回購利率中樞並未大幅下行 ,央行降息是爲了實體經濟,而不是爲了債市加槓桿。

債券市場已經對“寬貨幣”進行了過度充分的定價,而對其他穩增長政策預期嚴重不足。央行降息和表態如此急迫, “寬貨幣”不可能單兵突進,後續寬信用、寬財政、穩地產政策跟上,均利空債市,同時一季度經濟超預期概率並不低,

“短多長空、但先追漲再說”的一致預期本身就是風險 ,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精準逃頂、把最後一棒交給別人, 當前已經是2021年3月我們提出“債牛已至”(點擊藍色查看原文)以來的最好賣點。

央行層面,穩增長的關鍵是寬信用

在央行本次新聞發佈會中,基本邏輯是加大對實體經濟服務力度,而落實到實體經濟就是寬信用。

具體到寬信用的表述,此次與之前有較大的不同。我們在2021年初提出進入“緊信用”階段,8月信貸工作會我們認爲轉向“穩信用”, 而當前可能進入適度“寬信用”階段。

具體表述看,此次關於寬信用新增提法包括: “避免信貸塌方”、“引導金融機構有力擴大信貸投放”、“金融部門不但要迎客上門,還要主動出擊”、“金融機構將增加對實體經濟貸款投放”、“五個季度宏觀槓桿率下降,爲未來貨幣政策創造了空間,槓桿越低空間越大” 。

其中,關於槓桿率的表述我們認爲至關重要,因爲“寬信用”最大的約束就是“寬信用等於加槓桿”,而加槓桿一直被認爲是不好的。

在保留社融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基礎上, 此次劉國強副行長增加了一箇新的角度,“槓桿率連續五個季度下降、創造了空間”,這表明槓杆率可能進入上行期,“寬信用”的可能性顯著上升。

一箇值得注意的點是,發佈會專門解釋5年LPR的問題 ,“LPR是一箇宏觀變量,它的變動不針對具體的行業”、“發放中長期貸款,比如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等,這些利率定價期限比較長,參考的是5年期的LPR”。 這一表述反駁了市場一直擔憂的“5年LPR是針對房地產,因此難以下調”,我們預期5年期LPR會下調,且下調10BP的可能性存在。

從發力時點看,也比之前市場預期要提前。此次發佈會明確“發力靠前”、“一年之計在於春”、“及時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均指向在一季度要實現信貸發力。

寬貨幣加碼必要性不大,“大水漫灌”弊大於利

此次新聞發佈會有一箇提法引起市場普遍關注,“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很多觀點認爲這表明央行會繼續加碼寬貨幣,從債市反應看,已經隱含了增量降息預期。

我們認爲,寬貨幣已經在2021年12月的降準、2022年1月的降息中充分體現,後續貨幣政策工具箱更大可能是指針對寬信用的工具 ,例如再貸款、再貼現、碳減排支持工具、MPA參數調整、信貸額度調整等。

如果假設“寬貨幣”繼續加碼,有兩種方式:

1、再次降息,但再次降息的前提應當是看到一季度經濟並未看到起色,而我們認爲在各方面政策均會發力的情況下,一季度經濟見不到起色的可能性不大;

2、“隱性降息”,即將貨幣市場利率保持在偏低的水平,但我們回顧 歷史 ,只有兩種情況會出現貨幣市場利率顯著低於政策利率,一種情況是金融系統傳染性風險,例如包商事件、永煤事件;另一種情況下是經濟危機,例如2008年底、2020年3-4月。從目前看,似乎這兩種情況都不是。

更重要的是,2020年3-4月的寬貨幣事實上是“超常規貨幣政策” (貨幣市場利率顯著低於政策利率), 導致了債市的收益率大幅下行,也爲5月之後的債市收益率大幅上行埋下了伏筆 ,進而強化市場的緊貨幣預期,對於穩定經濟增長是不利的。

我們認爲:

1、短期之內再次降息概率不大,如果一季度經濟能夠見到起色,則2022年1月降息將成爲“一次性降息”,而非降息週期開啓。

2、應當堅持貨幣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波動,避免市場波動以及市場預期的大起大落。

從目前的貨幣市場利率看,我們沒有看到隔夜利率、7天回購利率的顯著下行。

央行降息的目的應當是服務實體經濟,而不是爲了債市加槓桿。

財政發力可能性增加

央行降息和表態如此急迫, “寬貨幣”不可能單兵突進,後續寬信用、寬財政、穩地產政策跟上均利空債市,同時一季度經濟超預期概率並不低。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市場對穩增長預期很強,但是之後無論是央行還是財政的各個會議,都指向穩增長髮力程度很弱,“穩增長的預期差”是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A股連續下跌的重要原因。

從最近的跡象來看,政策全面發力的可能性在顯著上升。按照央行此次發佈會劉國強副行長的講法,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個方面也都在發力”,我們認爲只靠央行“寬貨幣”穩增長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在央行打響“寬貨幣”穩增長第一槍之後,我們認爲後續寬信用、寬財政、穩地產會迅速跟進,這些措施會促使實體經濟穩中向好,繼而扭轉市場對經濟下行的悲觀預期。

繼續看好銀地保+基建+港股

我們在2021年12月開始看多這些板塊,1月初發布報告《“銀地保+基建+港股”的三大邏輯》,主要邏輯是:

(1)沒有一成不變的股市風格,經歷“低估值——績優股——成長股”之後,股市風格可能再次迴歸“低估值”。

(2) “銀地保+基建+港股”在2021年表現與2018年相似,政策的邊際變化利好這些板塊,因此可能重現2019年初的趨勢上漲;

(3)現在面臨嚴重的資產荒,高股息率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

當前已是債市賣點

我們在2021年全年看多債市,3月提出“債牛已至”,6月提出“債牛未央”,10月提出“債牛重啓”, 但我們認爲,目前債市調整風險在上升,債市已經到了賣點。

當前債券市場已經走到央行之前 ,在央行發佈會之後,市場普遍按照至少還有一次OMO、MLF降息定價債市,或者對央行採取超常規的寬貨幣抱有期待, 這些預期落空的可能性並不低。

我們認爲,央行“大水漫灌”的可能性並不大,隔夜利率、7天回購利率中樞並未大幅下行,央行降息是爲了實體經濟,而不是爲了債市加槓桿。

從因素分析來看,目前幾乎所有因素都是利多債市 ,特別是在“寬貨幣之後、寬信用+寬財政之前”的階段, 但這種階段是不可持續的。

債券市場已經對“寬貨幣”進行了過度充分的定價,而對其他穩增長政策預期嚴重不足。 央行降息和表態如此急迫, “寬貨幣”不可能單兵突進,後續寬信用、寬財政、穩地產政策跟上均利空債市,同時一季度經濟超預期概率並不低。

從政策利率+利差的角度,當前OMO利率低於2016年15bp,而5年國開、3年AA+均已經低於2016年1-10月中位數35bp,已經處於透支降息的水平。

當前支撐債市的唯一邏輯是資產荒,但從預期差的角度,以及政策利率+利差的角度,我們已經無法再看多債市,提示債市調整風險。

“短多長空、但先追漲再說”的一致預期本身就是風險,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精準逃頂、把最後一棒交給別人,當前已經是2021年3月我們提出“債牛已至”以來的最好賣點。

風險提示:央行政策超預期

收藏
分享
海报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