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的来历和传说

蘆笙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之一,屬於苗族的古老樂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代表着苗族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蘆笙不止在苗族流行,在貴州、四川、雲南、廣西等少數民族的居住地,都很流行,尤其是在壯族、瑤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發展很廣。

苗族蘆笙的來歷和傳說

蘆笙前身爲中原漢族的竽,後唐朝時傳入少數民族地區。經過發展變成了蘆笙,蘆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愛的古老樂器之一。

唐朝時貴州的少數民族人民開始製作蘆笙,並湧現了不少的優秀蘆笙吹奏家。古代進京朝貢者,就曾帶着蘆笙到宮廷演奏過,得到朝廷官員的高度讚賞。

而蘆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滲透着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個領域,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徵,體現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態度、文化精神面貌、心裏素質以及倫理道德等等。

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必有蘆笙,據民間傳說:蘆笙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當的古遠時代就出現了。

相傳那時,告且和告當造出日月後,又從天公那裏盜來谷種撒到地裏,可惜播種的穀子收成很差,爲了解憂,一次告且和告當從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紮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髮出了奇特的樂聲。

奇怪的是,地裏的稻穀在竹管吹出的樂聲中,長得十分茂盛,當年獲得了大豐收。從此以後,苗家每逢喜慶的日子就吹蘆笙。

漢族笙和苗族蘆笙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漢族笙和苗族蘆笙在定位和外形上存在一些區別。

1.定位

笙,又稱蘆笙,是簧片與竹管耦合共振而發聲的吹奏樂器。而苗族蘆笙則是中國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族的一種簧管樂器。

2.外形

笙通常由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製成,而苗族蘆笙則由16根長短不同的竹管製成。

綜上,漢族笙和苗族蘆笙是不一樣的。

苗族傳統蘆笙的特點

苗族傳統蘆笙,爲六管蘆笙,沿用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響銅簧片氣鳴發音,其音準的高低,全憑製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來確定,他們手工製作的簧片,就能夠使所有的主奏蘆笙的音準絕對相同;每組5—7支蘆笙合奏,也符合和聲學原理。

苗族蘆笙由吹管、音鬥、笙管和簧片等各個不同的部位所組成。這些構件主要是用蘆笙竹(苗族地區的漢語方言中有的亦稱之爲“苦竹”)、無結逢的杉木樹心和經過加工後的鋼片等製成。

蘆室的音階排列最爲常見的有六管六音、五管六音等。隨着時代的進步、蘆笙製作技藝的提高,現在的蘆笙經過一些苗族演奏家的改造。

除了原來的五管、六管之外,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又有了八管、十二管、十六管和十八管等,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蘆笙樂器在演奏中的藝術表現力。吹管:是一根長約50釐米直接插入音斗的通心短竹,一般爲直徑約2至3釐米粗細。

发布于 2024-09-17 14:09:08
收藏
分享
海报
67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