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喜歡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回家,家長看到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腦子裏首先閃現的就是孩子偷了別人的東西,於是家長就大喊大叫的教育孩子,把孩子嚇得也是嗷嗷叫的哭。但是,這樣做是正確的嗎,家長該怎麼做呢?
小孩子偷東西怎麼教育
1、理解孩子。孩子對於沒有見過的,或者是喜歡的東西,肯定會有十足的興趣。當成人見到心儀的物品時都想買回家,更何況孩子,只是孩子不懂得自己應該用什麼樣的正確方式得到,是買還是借。他沒有這個意識,他只知道我喜歡就要拿回來,不管別人是否同意。所以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爲,屬於正常的心理範圍。
2、讓孩子歸還物品和錢。如果孩子的東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別處拿的,事發後家長必須監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歸還物品並道歉,而且必須是當面還,不能偷偷地放回去,這樣能讓孩子認識到這一行爲的性質和相應的後果。
3、留意孩子的物品。家長要經常檢查孩子的物品,如果是“來路不明”的,即使懷疑孩子說謊,也不要當場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長覈查,家長不要輕易定性孩子“偷”,也不能對孩子拿別人東西視而不見。
4、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東西”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質不好或行爲不端,小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滿足家人對他們的期望。如果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爲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願,變成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5、平時生活中,注意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有的父母經常把孩子的衣服,玩具隨便送人。這樣會導致孩子對物權認識不清。建議家長在送人前,都要先問一下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就知道贈予或索取都是需要別人的同意的。而不是任意拿走的。
小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1、物權意識不清晰。很多孩子並不能分辨出“拿”和“偷”的區別,孩子沒有清晰的物權意識,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不屬於自己的,做出“偷”的行爲時,孩子的心裏想的是,我想要用我要拿來用一下。
2、出於開玩笑的心理。很多時候孩子是出於好玩的心理,他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麼危害,只是覺得看着大人們找來找去覺得有意思。並沒有想太多,我想這樣我們也不忍心把他定義爲小偷吧!
3、孩子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自己的零用錢不夠用了,而家長給的零用錢都是固定,這時又有必須要買的東西,小孩子難免會想到去爸爸媽媽的口袋裏去拿點錢,我想很多人小時候都做過類似的事情。
4、孩子缺乏關愛。我們沒有慢下來研究孩子缺什麼的習慣,因爲慢下來已經成爲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孩子去偷東偷東西有可能是要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讓自己的爸爸媽媽關心自己,這就是爸爸媽媽們的悲哀了。
小孩子偷東西,家長不要做的事情
1、不要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籤。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拿回東西,就馬上把孩子的行爲定義爲“偷”,罵孩子是小偷,加以指責,甚至打罵,似乎孩子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你這些過激的反應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孩子會感到特別的羞恥。給自己貼上“小偷”的標籤,甚至自尊心都得到了極大的打擊。
2、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和老師或者他人討論。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你當着孩子的面和老師討論孩子拿回東西的事情,孩子會感到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失去了自尊,會感到羞恥,很容易讓孩子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唯唯諾諾。
3、不要打罵孩子。你的打罵和過於激烈的反應,只會激發他們的對抗和報復心理,還會讓孩子對自身產生深深的厭惡。